在220年,历经四百年统治的汉朝最终灭亡。从那时起,直到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国,约三百七十年间,处于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——魏晋南北朝。这个时期,尤其是在中原和巴蜀一带,共有十六个国家并立,这段历史被称为“五胡十六国”。
如果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比作一串珠子,那么这个时期就像是那串珠子中的一颗粗糙的砾石。它外形怪异、成分复杂,色彩交织,由匈奴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等多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个国家(实际上是二十个国家)。这些政权之间民族矛盾、内部纷争和阶级对立交织,社会动荡不安,百姓的生活极为艰苦。
各国之间年复一年的战争,屠杀不断,互相争夺正统地位。这个时期的乱象,甚至可以称为“北方乱炖”时代。古代文献在描述大规模屠杀时,常用“坑之”、“坑杀”等字眼。这里的“坑”字,并非指将人活埋,而是指将大量人集中杀害后,再一起埋葬,类似后来的“万人坑”。
历史上著名的“坑杀”事件有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,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,曹操坑杀官渡之战中的袁军,薛仁贵坑杀铁勒降兵等。这些事件虽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发生,但比起这一时期频繁且残忍的“坑杀”,其规模和血腥程度也显得逊色。
展开剩余75%后赵的建立者石勒,就是一个以残忍著称的人。战争中,他大肆屠杀,无所不用其极。比如在河南滑县,他攻城时坑杀当地居民三千多人。在东晋将领徐龛被捕后,石勒不仅坑杀降卒三千,还将徐龛的尸体装袋吊在百尺楼上,命人活剐其肉。每当攻占一个城市,石勒都会进行大规模屠杀,毫不留情。
石勒的侄子石虎,继承了他的残暴做法。每当攻城,男女老少一视同仁,几乎没有幸存者。石虎更是以坑杀前赵将领刘岳、王腾的士卒一万六千人而臭名昭著,还流放了前赵的文武官员和大量百姓。
前秦的苻坚,本来是一个有雄图之志的国君,在宰相王猛的辅佐下,政治和经济都得到了改革和发展。然而,王猛去世后,苻坚急于与东晋开战,最终在淝水之战中惨败,国家的命运从此走向下坡。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政权,苻坚也开始变得暴虐。在一次与鲜卑的战斗中,苻坚派遣杨定率军击败敌人,并将抓获的鲜卑俘虏万余人一并坑杀。
后燕的建立者慕容垂,与后秦的姚苌一样,原是苻坚的部下。淝水之战后,慕容垂趁机叛变,独立发展,最后建立了后燕政权。而赫连勃勃的残忍名声更为人所知。赫连勃勃曾是后秦的将领,在公元407年背叛后秦,建立大夏。其残忍程度可见一斑。例如,在攻占阴密时,他将前来讨伐的姚军都活捉,坑杀了五千多人。甚至在攻占姑臧时,为了稳定军心,他命令屠杀五千降兵,并将当地妇女分发给军队作为奖励。
这段历史的混乱,不仅仅存在于各国之间,也充斥着各割据政权内部。为了争夺统治权,内讧不断,屠杀随之而来。无论是士卒还是无辜百姓,都可能成为杀戮的对象。
在这种政治动荡、屠杀横行的时期,“天王”这个称号成为了非汉族政权的统治标志。五胡十六国时期,许多政权的君主都自称“天王”。例如,后赵的石勒在灭掉刘曜后,于330年称“赵天王”,并在同年即帝位。石勒去世后,他的侄子石虎继位,并继续使用“天王”这一称号。其他政权的统治者也纷纷效仿,苻坚、姚兴、慕容盛等人都自称“天王”,以此表明其对中原的统治合法性。
尽管这个时期是中华历史中的一段黑暗时期,混乱和屠杀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创伤,但它也是多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。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迁徙和交流,逐渐对汉文化形成了认同,为未来的中华大一统创造了条件。
参考文献:
[1] 陈勇.《资治通鉴》十六国资料释证(汉赵、后赵、前燕国部分)
[2] (唐)房玄龄等.晋书·石勒载记下(卷105)
[3] (宋)李昉等.太平御览·时序部一四(卷29)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