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士出川三百万,十户九无儿郎。
这句诗,道出了抗战时期川军将士的悲壮命运。
曾经在网上流传过一个短片,讲述的是川军将士战死后,魂归故里,只为再尝一口家乡的担担面或热汤圆。画面令人动容,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会潸然泪下。
在整个抗战中,四川共出征川军三百四十余万,但最终能够活着回来的,仅仅十五万。那份惨烈,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言可以形容的。
在抗战爆发前,四川是全国军阀割据最严重的地方之一。川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名声极差:纪律涣散、装备落后,经常因军阀混战而疲于内斗,被人讥讽为“草鞋军”“双枪川军”。其中的“双枪”,一是战场上的枪,另一是烟枪,足见他们当时在外人眼里的形象有多不堪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就是这样一支“不被看好”的队伍,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选择放下成见,义无反顾地走出四川,奔赴前线。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——打倒日本侵略者,保家卫国。
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,川军总指挥刘湘率先表态,坚定支持“枪口一致对外”。他承诺:川军可出兵40万,提供300万壮丁和上千万担粮食,全力支持抗战。那年9月,成都举行了盛大的出征大会,无数川军子弟怀着“马革裹尸”的决心,踏上了通往战场的道路。
三百余万川军,穿着草鞋,背着老旧的步枪,毫不畏惧地走向前线。他们缺少装备,没有充足的军粮,更没有御寒的军装。但这些艰苦的条件,从未让他们退缩。只要能拿得起刀、举得起枪,就算是木棍石头,也能化作杀敌的武器。最终,当一切都消耗殆尽,他们的血肉之躯就是最后的防线。
川军出川后的第一战,就是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。面对日军的飞机、大炮、坦克,他们简陋的枪械几乎不堪一击。但川军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,顶着炮火一次次冲锋,哪怕子弹打光,也要用刺刀、大刀与敌搏命。这一仗,出战的川军几乎全军覆没,却用生命赢得了全国的敬佩。
要知道,在此之前,川军因军阀内斗声名狼藉,几乎无人相信他们能在抗日前线坚持多久。蒋介石承诺的军费、粮草和装备,也迟迟不到位。然而,这些都没能动摇四川人的决心。没有军粮,就靠百姓自筹;没有装备,就穿草鞋,扛旧枪;实在没有枪,就拿大刀。四川人宁愿一批批年轻生命倒下,也要支撑起民族的血脊梁。
随着战事的惨烈,出川的多是十几岁的少年。青壮年早已在战场上成仁,四川几乎家家户户送子上前线,真正做到了“十户九无儿郎”。
刘湘曾说过:“过去内战多年,脸上无光;今日能为国抗战,怎能苟安后方?”这是他个人的心声,也是全体四川人的心声。于是,全省上下倾其所有,一边不断送出川军子弟,一边节衣缩食支援粮草。最终,川军的出征人数占到全国抗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,牺牲人数也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。正因为此,才有了“无川不成军”的说法。
川军先后参与了二十八场重要战役,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抗日战场。无数川军将士,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大义。刘湘本人身患重病,依然坚守前线,直至病逝,年仅48岁。他临终前仍叮嘱川军:“誓要将日寇逐出国门。”
三百四十万川军,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的脊梁。他们用悲壮的牺牲赢得了全中国的敬重,让“川军”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。
今天,我们依旧能在影视剧和故事里,听到川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。要知道,那一段段惨烈与悲壮,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幸福。无数烈士长眠于祖国的土地上,他们当中有我们熟知的名字,也有无数无名英雄,默默守护着这片山河。
因此,我们更应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。和平不是天降的,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正是因为有他们负重前行,我们才得以岁月静好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